風格:爵士延伸
短評:《The Mosaic Project: LOVE and SOUL》是綠波驚鴻刻意洩露的紅伶心事
從小就是個天才鼓手,十一歲拿到伯克利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Terri Lyne Carrington(自稱TLC)繼承家風從事爵士音樂事業多年,始終與節奏藍調錯身而過;這不是說她沒有操作節奏藍調的本事,先前專輯不談,2011年的《The Mosaic Project》即略略透出端倪。這張專輯可說是《The Mosaic Project: LOVE and SOUL》的雛型,立下的基礎有兩個:1. 純女性樂手/音樂人構成一張專輯是可行的;2. 其中如Nona Hendryx、Sheila E.、Patrice Rushen等人的參與,是TLC汲取節奏藍調的小步試探。
跳過中間一張回到爵士的《Money Jungle: Provocative in Blue》專輯,2015年的《The Mosaic Project: LOVE and SOUL》是她四年前想法的開花結果;除了Paula Cole,擔綱歌曲主唱的Natalie Cole、Chaka Khan、Oleta Adams、Jaguar Wright、Valerie Simpson、Nancy Wilson、Chanté Moore、Lalah Hathaway、Ledisi和Lizz Wright,無一不是當今黑人音樂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為了彰顯不同領域的女性特質於一部作品裡,TLC表示自己在不改變歌者原有風格的前提下,謹慎又好奇的試著將她擅長的爵士如同攪拌(stir)一般,讓每首歌曲乃至整張專輯取得平衡狀態,並重組源自藍調的爵士和靈魂樂,好回到二十世紀初期的黑人音樂情境裡。這就是真實音樂人的能耐。
專門經營爵士音樂的Concord和Verve兩大唱片公司,這幾年填補了節奏藍調流通不足的後天失調窘境,而《The Mosaic Project: LOVE and SOUL》正是Concord唱片所發行(台灣上揚唱片有進口歐洲盤)。流行樂界總是丕變不已,爵士樂界相對是塊淨土,因此便於在其龐大體系內進行淘選工作。爵士和靈魂樂的本質頗為相似,我們經常在早期錄音作品裡偶然聽到爵士樂手會隨興添加「人聲」於錄音現場,再不然就是直接請個人來專司聲音部門;這個位置經由數十年的不斷試驗,一再證明確實適合遊走在爵士和靈魂樂之間、擅於觀察音樂現場變化歌唱技巧的人,前述歌曲主唱如Natalie Cole和Nancy Wilson即為實例。
爵士唱片替節奏藍調保留些許施作空間,現在聽節奏藍調的你我,必須辛苦一點找到存在其中、質感依舊的成品。
倘若你認為愛情是你生命裡的不可或缺,或者曾經頑固占據你某幾段生命歷程不可自拔,《The Mosaic Project: LOVE and SOUL》好比一座施作完成的巨塔,一旦你踏入其中,拾級而上,那些交織歲月,會隨著你的步履,忽地,爬上心頭。
Aaron Parnell Brown - The Tin Man
風格:靈魂!靈魂!靈魂!
短評:當《The Tin Man》遇到舊情也綿綿……
This record needs to do well or you won't hear another one from me for another 20 years.
-Echoes Magazine (UK), “Feature Article”, August 2015
The Tin Man has a timeless feel of an album that could have been released in 1975 but sounds fresh and even unique today… Maybe Aaron Parnell Brown was born 40 years too late, but the modern musical world could use more thoughtful, organic, nuanced albums like The Tin Man. He is a talent, and I can't wait to see where he goes from here. (http://www.soultracks.com/review-aaron-parnell-brown-tin)
-Chris Rizik, Soul Tracks發行人
相信絕大多數人從未在節奏藍調領域聽過Aaron Parnell Brown的名字。
來自美國費城,在出版《The Tin Man》之前,Aaron Parnell Brown以由他為首的Aaron & the Spell樂團於2012年出版《Sing》並成為當地媒體焦點。打開知名度是獨立音樂人的難題,自1990年代以降的多元曲風榮景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流行什麼就製造什麼」的一元跟風,MTV創台之初可能沒有料到有朝一日會出現「影像超越音樂本身」的翻轉世界。
且讓我們回到Aaron Parnell Brown音樂裡。《The Tin Man》是二十一世紀的Donny Hathaway想像。我們已經無法從所有的主流媒體得到任何有關美國節奏藍調的正確訊息(切莫期望從查詢「R&B」關鍵字得到一脈相傳的節奏藍調訊息,也許你會不意外的找到鋪天蓋地的「HipHop」消息);並不是說美國沒有人在從事結合民謠、搖滾、藍調的老節奏藍調,目前仍在發展事業的David Ryan Harris是另一個例子,這些手持一把吉他、技巧熟稔的音樂人總是留連某一州或某幾個城市裡邊,如遭唱片大廠遺棄(這樣也好)般,對著一群也許只需要丁點兒音樂陪伴的聽眾和觀眾,製造他們某個夜裡所需的精神食糧。
《The Tin Man》沒有那麼不堪,只是時代使然,一如Aaron Parnell Brown從《綠野仙蹤》得到的啟示:「…reflects the changes in my life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I was lost in many ways, but now I’ve found the love and purpose in my life to give my music greater meaning.」雖然他的音樂因為空氣因素難以投進主流市場的好球帶,但他仍然想從每一首誠懇歌曲之中喚回自己也感染他人的心,而這就是錫人存在的精神。
Aaron Parnell Brown的聲音溫潤,毫無造作的採用七零年代Sam Cooke、Otis Redding、Bill Withers、Smokey Robinson及九零年代至今的Amos Lee、Ben Harper等人的創作思緒,以現場樂器和簡單的編曲,忠實呈現其音樂企圖,諸如:爆發力十足的開場曲〈Bleed Me Dry〉確實令人印象深刻、應該是2015年最佳單曲的〈Just Leave〉引領聽眾走入創作者用心之處,而重唱Elton John的〈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則搖身一變為彷彿Aaron Parnell Brown自己的創作。
《The Tin Man》和Kenya的《My Own Skin》都交由英國節奏藍調廠牌Expansion發行,看來獨立音樂必須與國際唱片大廠保持一段距離,才能潛心修行。
【餘論】借貸不平
有號召力的黑人音樂工作者必須挺身而出放眼未來,2015年年中Dr. Dre《Compton》和年底P. Diddy《MMM (Money Making Mitch)》兩張專輯,儘管只是延續他們先前集結許多歌手的大堆頭模式,卻給了黑人世界一劑強心針。
前一世紀九零年代,黑皮膚是品牌保證,許多大牌製作人競相推出以量取勝的大堆頭專輯,這是現代「流行歌曲總是合唱居多」的原型,罕見於一九九零年之前。合唱是多面討好的手段,既可吸引A歌手的歌迷,也可吸引B歌手的歌迷,進而反映在點撥率和銷售量上頭。
大堆頭趨勢的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回一九九零年之前,爵士大師Quincy Jones的彼時嘗試頗為新鮮。
黑人的創作力總是源源不絕,即使是2015年的現在,獨立音樂場域依然不時出現如漣漪般的亮點,其中不乏墮入凡間的著名歌手。或許是有鑑於流行市場漠視黑人音樂已久,Dr. Dre和P. Diddy不約而同帶著尚可征戰的各界人馬再戰江湖,一聲一聲喚醒從前那群歌迷對於那個時代的共同美好記憶。
《Compton》和《MMM (Money Making Mitch)》的發行帶有些許獨立音樂的色彩,若加入Kendrick Lamar年初那張由Dr. Dre經手的超級大碟《To Pimp a Butterfly》共同觀察,前一世紀九零年代的音樂意圖便悄然浮現:這群人意圖重建一座黑人音樂樂園,裡頭充滿歌手、說唱者、樂手、製作人的巧思,他們共同且仔細推敲一首首與現代音樂有所差異的純然黑人歌曲,即「只有黑人才能駕馭的歌曲」。
可惜,只有黑人才能駕馭的歌曲「太黑了」,不符合現今市場所需,這三張作品僅僅獲得片面關注,意義遠遠大於實質,評價無法反映在猶如Jay-Z或Notorious B.I.G.巔峰時期的專輯銷售量,D'Angelo的2014年年底回歸大作《Black Messiah》亦如是。
甚至,Kendrick Lamar的《To Pimp a Butterfly》即使在2015年年底第58屆葛萊美獎提名名單內大獲全勝,你能相信嗎,截至同年11月月底,這麼重要的專輯,它的銷售量遠不如前一張專輯《good kid, m.A.A.d city》。
黑人全面統治的時代已然消逝,這是大環境的問題;即使胸懷大志,多數消費者聽不懂、不買帳,就是有志難伸。
Animals (feat. Anderson .Paak) by yvesdyl1
* * *
克勞德‧李維史陀,
《憂慮的熱帶‧追尋權力》(1955),王志明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