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法國節奏藍調近期淺談 | URBAN UNION 節奏藍調在台同鄉會

【特稿】法國節奏藍調近期淺談


和英國的繽紛多元、德國的磅礡工整、義大利的輾轉迂迴不同,法國做節奏藍調頗有一套,努力從美國定義好的框架裡,表現出類似西班牙那種優遊奔放的隨興之美。

Les Nubians開啟世人一窺法國究竟之窗,維京唱片的眼界非凡。然而,超過六十四萬平方公里、六千三百萬人口的法蘭克王國,自身既已足夠生養其音樂體系,除非長期且刻意關注,或者有心往全球市場發展,否則他國瞭解法國節奏藍調,唯有偶拾一途,例如,國內表現出色的Monsieur Nov和Humphrey,稍具國際知名度的男聲Corneille、女聲Aṣa和四人樂團Soul:ID,又或者稍偏獨立音樂的Kuku和Stevy Mahy,而錄音和後製工作開拔到美國的Medi,一聽就能上手。

廿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新興法國節奏藍調有幾組人馬值得注意,他們的創意著實教人眼睛一亮,首先從Dilouya看起。

一、Dilouya

本名Romain Dilouya的Dilouya,2011年的首張創作集《Dilouya's Faithful Circus》由華納唱片發行。身為創作人,Dilouya對於節奏藍調的孺慕之情溢於言表。我們可以感受到Dilouya到底聽了多少節奏藍調音樂,大多數宣稱自己是「R&B」或「靈魂樂」的專輯所欠缺的實質內涵,在《Dilouya's Faithful Circus》裡都能找到。

Sandra Nkaké、John Turrell、Omar、N'dea Davenport…...,Dilouya把這些扎實的境外歌手聲音,融入到意圖成為法國現代節奏藍調典範的每一首歌曲裡,當然,就在我們感覺意猶未盡之餘,Sly Johnson這個名字可能是下個必須關注的目標。



二、Sly Johnson

就在我們因找著Sly Johnson底細而得到更多Syl Johnson資訊時,何妨回到既有的Sly Johnson音樂本身。

Sly Johnson即是法國嘻哈團體Saïan Supa Crew(超級賽亞人)的成員Sly the Mic Buddha,主司聲音部門,2010年和2015年繳出《74》和《The Mic Buddah》兩張作品,分別由英國的Jay Newland和本國的Dilouya擔任執行製作。大抵來說,《74》接近英美路數,《The Mic Buddah》則為《Dilouya's Faithful Circus》的法國派;整體來說,Sly Johnson都能發揮他控制嗓音的本事,時不時的阿卡貝拉和節奏口技總是畫龍點睛,不失為你聆聽英語系又對法語系節奏藍調有點興趣時候的優質中介之作。



三、Ken Milandou

自學出身的鼓手Ken Milandou,終於在2015年推出首發專輯《PATCHWORK》。裡頭藏了低調又多產的美國全才鑑盤手Ahmed Sirour、歌唱專門家Cleveland P. Jones、饒舌家Stacy Epps 、人們較為熟知的法國另類嘻哈人Nicky Lars,以及接著要提到的Kiala Ogawa。

《PATCHWORK》是法國黑人獨立音樂的試探,且在與美國音樂人的相互切磋下,呈現了實驗音樂的成功樣貌。Ken Milandou掌握節奏藍調的精髓,看似奔放其實保留固有音樂模式,讓人不得不期待下一張完整專輯會給我們哪種感觸。



四、Kiala Ogawa、Keys Zuna和Kodäma

擁有一半剛果、一半日本血統,巴黎出生的Kiala Ogawa,在母親刻意栽培的情境下,學生時代便從事各種文化事業,音樂工作當然是其一。在Ken Milandou的《PATCHWORK》裡,Kiala Ogawa的靈魂聲音真的好,這應是在Keys Zuna和Kodäma兩個團體歷練的成果,而且還能熟練的唱著日文呢。

Kiala Ogawa目前並未為自己出版完整作品,除了幾首可知單曲之外,僅有Keys Zuna於2015年的EP《Dance With the Moon》可見一二。但我們對於Kiala Ogawa的期望不能太多,畢竟在母親強大的影響下,其音樂事業的未來難以預料(會是玩票性質嗎?),或許哪天她變成無國界義工也說不定。



五、Hyleen Gil

外型不像唱黑人音樂的Hyleen Gil,居然有著超凡本領。2012年的EP《Welcome》,短短三首歌曲篇幅就已回腸蕩氣,到了2014年,正式專輯《U & I》的表現更加出色。如果要以誰來比擬,Hyleen Gil是民謠一點、爵士一點的Jill Scott則不為過,而在美國著名鼓手Chris "Daddy" Dave(與Robert Glasper長期合作)、前輩Frank McComb和Omar的助陣下,益發增強專輯的穩定程度。

Hyleen Gil的某些歌曲使人想起Erykah Badu,我想,極可能是在無須過度擔憂歌曲的編製工作的前提下,歌手可以專心傾意在歌唱表現的結果,這一切,全要歸功於她的製作人Gotta。



六、Gotta

本名Philippe Arcostanzo的Gotta,音樂事業已去至美國紐約,成立了專屬的音樂單位Gotta唱片。總的來說,近五、六年下來,這位名氣不大的音樂人,經手的每一部音樂作品都在水準之上。

Gotta的音樂構成概念頗似日本的Yuki "Monolog" Kanesaka,皆以七零年代節奏藍調為本,「蒐羅」各國唱將,歌曲質地非如歐洲以喚回九零年代左右美聲年代的James  Day或Cool Million等製作人/團隊所做,反倒像是節奏藍調新生亞種,更為類似現代音樂氛圍。

2013年,Gotta鍵盤伴奏與Hyleen Gil演唱的《Elisive》,就可讓我們瞭解:音樂人的默契是需要培養的。也難怪《U & I》得以肆意之姿馳騁,與我們經常接觸的英美音樂有所不同。而我特別鍾愛Gotta私藏的《#CRACK》和《THINK ALOUD》,百聽也不厭。


0 意見:

 

Visitors | 訪客人次

About Us | 關於我們

節奏藍調和靈魂樂太好聽,不小心就佔了我們人生(與支出)的一大部份,所以想讓更多人知道。

我們是一群因為音樂而結識的網友,平常很忙,不過分享音樂還是很開心的事。

歡迎跟我們一起聊音樂,除了臉書的粉絲專頁,也可以來社團泡茶嗑瓜子。

任何問題意見,甚至想要投稿,都歡迎寫信到urbanunion.tw@gmail.com讓我們知道。

本會歡迎同鄉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