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有年必有終:2016年節奏藍調專輯大賞(二) | URBAN UNION 節奏藍調在台同鄉會

【特稿】有年必有終:2016年節奏藍調專輯大賞(二)


2016年,節奏藍調的世界沒有太多驚喜,也許正處於音樂系統重整時期,混雜又速成的曲風EDM(電子舞曲,Electronic dance music)並未為節奏藍調做了什麼積極的事(甚至自身難保)。畢竟我們無法為EDM找出一條精準的曲風脈絡,它僅是個流行世界的聚合物,受到「青睞」的節奏藍調只是它的嘍囉,節奏藍調的真正元氣不存在於EDM裡。

現在最嚴重的問題是,嘻哈和節奏藍調已經混成一物,而且太少人避談這個問題,以為沒什麼大不了。我始終認為節奏藍調和靈魂樂、放克一樣,該是什麼就是什麼,人們可以以節奏藍調為基礎嘗試新的樂種,如另類節奏藍調(PBR&B),但不可以改變它的內容及外貌,甚至以此喻彼,積非成是。畢竟每個基礎樂種都曾是某段時期由某些人費心經營累積而來的某種「化合物」,其組成元素的質量比一定,不容腦袋胡塗的人或肇亂者伊于胡底。


懷璧其罪:Reginald William - Being in Like


(續上篇〈細針密縷:Chantae Cann - Journey to Golden〉)長期以來,節奏藍調的「聲音」已逐漸男女失衡,女歌者比男歌者的表現更加優異。大多數的男歌者身兼數職,除了歌唱身分,往往還要擔任樂手或製作等任務;大多數的女歌者,可以在相對專心的情況下演唱,其餘部分則交由其他專業人員負責,專輯完整程度因而勝過男歌者。

此現象蘊含了一個結構問題,即節奏藍調一直以來都在男性音樂人的思維下主導著。我們很難找到由女性製作人和樂手包辦的男性歌手專輯,這意味著男性音樂人轉換「歌者」和「專輯工作人員」兩種身分是暢行無阻的,這使得太多男性必須獨自承擔一張專輯的呈現,狀況好的聽起來會極為「睿智」(但極少),所以很容易出現諸如錄音效果不好、混音差、和聲單薄等廉價感。而女性在男性已界定好的節奏藍調系統裡,只需好好掌握自我聲音特質,便能在男性音樂人的協助下完成一張出色專輯。

Reginald William Butler,出生在美國華盛頓後來搬去紐約,2007年以rnb之名出版首張專輯《The Green Room》後回歸動漫工作老本行,可是他從沒拋棄自己的音樂創作與歌唱天分,2016年,改回本名與老班底Shelton Garner和Steve Wallace以四年互動時間支持下,釀出第二張作品輯《Being in Like》,延續著第一張專輯的清新之姿,好似從華盛頓輟學的喬治城大學校友Allen Iverson運球(dribble)那般快意分明,滿是美國東岸街頭素人籃球的熱血草莽,無論身上配備再怎麼簡陋還是靠著天分奮力爭鋒,快節奏歌曲井然有序(第二首〈All Dressed Up〉),慢節奏歌曲緊扣人心(第六首〈Choose Love〉、第七首〈Get Away〉),老調調韻味佳(第三首〈Something Big〉),中板如細火燉煮溫和不傷胃(第八首〈Fairytale〉、第十一首〈When We Fell in Love〉),甚至像Maxwell可以自己跟自己和聲,無不充滿男性荷爾蒙,活力滿滿!還不夠的話,如果你聽完第十三首〈This Thing Called Life〉和第十四首〈How to Love〉沒有任何感覺,請告訴我。

《Being in Like》突顯現今眾家獨立男歌者發片品質低落的問題,即使它不夠完美,但在如此惡劣的外在條件下,Reginald William時隔十年的作品,如同完美初坏的表現(再次推薦和聲部分),不說激情只講人與人之間的基本情愛,應該可以滿足多數聽者對於節奏藍調的期待,應是本年度「標準節奏藍調獨立唱片」之最。(請至Spotify找這張專輯)


百足之蟲:Eric Benét - Eric Benét


2016年,當你聽完雜沓的Maxwell《blackSUMMERS'night》,對於這樣的《Eric Benét》, 還能奢求什麼。

不知為何,2010年之後的Eric Benét專輯,聽起來都像是隨機拼湊出來的,即使出現如《Lost in Time》專輯的強烈單曲〈Sometimes I Cry〉,整總的來說還是少了2008年之前的整體美。在聽《Eric Benét》之前,它的串流已儲存在我的名單中好一陣子了,而且封面太像九零年代的久保田利伸坐在駕駛座。Eric Benét的歌已經不教我期待了(我早已放棄的是R. Kelly)。

第一首〈Can't Tell U Enough〉一放出來,喔,好像有九零年代的樣子,找了找專輯資訊,製作人老友Demonté Posey的名字大量出現(雖然缺了鐵三角之一George Nash, Jr.),繼續聽著,好感度直線上升,我的雙手抖動著,在台北公館宇宙城買到他首張專輯《True to Myself》的場景彷彿重現……。

Eric Benét的元神確實回到了《Eric Benét》。出道二十年才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同名專輯,內容當然不能馬虎,樂器回歸現場,明顯區隔出與以808這萬惡之物為首的Snap music(很遺憾節奏藍調走入了這個胡同),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性冷暖。合成樂器是速食品,是麥當勞,你吃不太出來A店與B店的差異;現場樂器是功夫菜,是高雄鄧師傅,你絕對感受得到因做工繁複而溢出的好味道。今年的《Eric Benét》如同找回Babyface和Daryl Simmons(也偷偷找來Demonté Posey)再度發聲的After 7《Timeless》,都把我們拉回百花齊放的九零年代,音樂人大顯身手的時代,歌手與樂手相輔相成,因而造就質量兼具的踏實榮景。

聽聽《Eric Benét》吧,即使它像是常談老生。


黑堡宣言:Gordon Chambers - Surrender


持盈保泰是創作型歌手唯一需要專注的層面,處理不好的,雖然固定每幾年出版但品質逐漸下降,或者稍有潔癖的,為了維持一定的歌曲質感,卻得面對湊不到一張專輯篇幅的困境而悄然隱退。Gordon Chambers,如Jaheim和Raheem DeVaughn是節奏藍調歌壇異數,懂得適時餵養我們飢餓的耳道,長年體驗「望穿秋水者」如Musiq Soulchild、Dwele和「羈旅流宕者」如Eric Benét、Donell Jones、Joe、Dave Hollister的資深樂迷一定知曉其中差異。

2004年至2016年,Gordon Chambers約每四年為自己的音樂生涯寫下紀錄,難能可貴的是「安定感」與「穩定性」從未下墜。或許最新專輯《Surrender》沒有什麼新意,但仔細想想,節奏藍調需要新意嗎?流行樂裡的節奏藍調,老早就走偏了,唱的人如此,介紹的人更是如此。所以,我們迫切需要的應該是反璞歸真,好像Gordon Chambers的音樂,在2016年依舊走在「節奏藍調的正確軌道」上。

由於Gordon Chambers另一個身分是歌唱老師,聆聽《Surrender》時的最大重點,自然要放在人聲,而人聲的運用,正是現今走偏了的節奏藍調所要導正的首要課題。特別著重聲音表現的福音音樂,九零年代蔚為大觀的和聲團體,這些古老的元素,大量呈現在《Surrender》裡。再者,依照往例,Gordon Chambers會找幾位歌手友情贊助,讓專輯添亮點,因此繼過往的Carl Thomas、Ledisi、Sara Devine等人,《Surrender》加入了Eric Roberson、Lalah Hathaway、Steff Reed、Ayana George和Carol Riddick等人的好聲音,使得放在2016年的這張作品成了不折不扣的「新『老學校』」音樂,是新世代節奏藍調愛好者千萬不可錯失的「基本教材」,喜歡男女對唱的人更不容錯過。。

最後要提到的是,若想感受目前節奏藍調獨立樂界最火紅的音樂型態,Phonte與Eric Robertson的《Tigallerro》和Zo!的《SkyBreak》是兩個好選擇,可說是《Surrender》的積極活躍版,請找機會接觸一下。


菽水之養:Kindred the Family Soul - Legacy of Love


我始終堅信,每種曲風的形成,都跟當時的氛圍有關。

時代在變,音樂也跟著變,曾幾何時,上個世紀的歌曲好像對向來車,與你我擦身而過,愈開愈遠,徒留眼裡車燈殘影。Philly Soul(費城靈魂樂)的盛行時代就是享樂時代,戰爭過後,馬跑舞跳,大伙老愛聚在一塊兒,吃起Soul food跳起Disco,昔日不堪彷彿沒人見證過。

藏在聲光之下的是生活關懷與大愛,七零年代的費城美國黑人,其實心底十分清楚自己會/可以站在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Gene McFadden and John Whitehead、Kenneth Gamble and Leon Huff、Thom Bell……等年輕創作人,便將享樂層次拉高一點點,以現在的語彙形容,他們的對象就是文藝青年,大舉打造The Spinners、Teddy Pendergrass、Patti LaBelle、Phyllis Hyman、The O'Jays……等偶像,若有若無,激發黑人青年擺脫歷史束縛、找到社會立足的私密寶地。

Philly Soul,是白人永遠難解的符碼,他們最多只能參透到後來發展出來的成人音樂(contemporary R&B)程度。這個存在於費城的黑人核心價值,九零年代曾因Musiq Soulchild帶動喧騰一時,近年來卻身陷新靈魂(Nu-soul)牢籠之中,有志難伸。喻為新一代Ashford & Simpson的Kindred the Family Soul,憑藉著夫妻同心,自2003年起立下延續Philly Soul的使命,每張專輯都包裹著懷舊因子,唱出時人難以感同身受的「社區之愛」,屢屢召喚冬眠的種子,看看哪個來年會萌芽。

離開了Hidden Beach和Shanachie Records兩個廠牌,朝向更獨立發行的《Legacy of Love》是Kindred the Family Soul的第六張專輯。別認為資源短少會影響音樂品質,這部標榜「Lagacy」的作品,還是集結了Jeff Bradshaw、Steve McKie、Vidal Davis、James Poyser、Anthony Bell等征戰樂界二十幾年的正統費城音樂名家,打造不脫現代感的Philly Soul,像是:融合了MFSB風格和The Stylistics(或Marvin Gaye和Diana Ross版本)名曲〈You Are Everything〉的〈Get There〉、依稀是費城首席The Roots曲子的〈Nobody Like You〉、拷貝The Jones Girls和聲襯底的〈Never Know〉、類似Jazzy Jeff觸感的〈Another One〉,以及承襲上一張專輯「最為蓬勃大器的是同名單曲」的同名單曲〈Legacy of Love〉。

目前節奏藍調欠缺的是系統論述,Kindred the Family Soul深知此一癥結並拋出Philly Soul等待應和,問題是,聽的人現在在哪裡?

0 意見:

 

Visitors | 訪客人次

About Us | 關於我們

節奏藍調和靈魂樂太好聽,不小心就佔了我們人生(與支出)的一大部份,所以想讓更多人知道。

我們是一群因為音樂而結識的網友,平常很忙,不過分享音樂還是很開心的事。

歡迎跟我們一起聊音樂,除了臉書的粉絲專頁,也可以來社團泡茶嗑瓜子。

任何問題意見,甚至想要投稿,都歡迎寫信到urbanunion.tw@gmail.com讓我們知道。

本會歡迎同鄉投稿。